广州社会组织学院

心理科普 | 迷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61

✦   +

+

你迷信吗?


比如说,你有自己的幸运数字和幸运颜色。
比如说,考试时你喜欢穿某种颜色的衣服。
比如说,因为算了一次命,因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信行为,比如我们常见的888发发发、66大顺、正月剃头死舅舅等等,这都是一些迷信行为。

观察下你的周围,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些没有理论根据的忌讳或者偏好,比如赌博时吹口气或者祈福。

归根结底,这是他们存在一些迷信心理,觉得某些行为或者事物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厄运或者幸运,因此才会有这些忌讳或偏好。

而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眼里,迷信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但是研究行为主义的斯金纳却对迷信有不同的看法。

斯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

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次或者几次。

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

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   +

+

实验设计


他着手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后,让人大跌眼镜的培养出一批“迷信”的鸽子,彻底推翻了人们以往对迷信的认识,让人开始觉得人的迷信行为原来是如此可笑。

斯金纳用他著名的“斯金纳箱”训练出了迷信的鸽子。

被试为8只鸽子,不管动物做什么,每隔15秒它都会得到一份奖赏。

一段时间后,鸽子形成了它自己的特定的一系列行为。

事实上,鸽子新的行为与得到食物毫无关系,然而,它们表现得好像这些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也就是说,这些鸽子“迷信了”。


人类也是这样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迷信行为。

尽管迷信行为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比如当你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能使人产生力量,不再失控。

但是,如果因为迷信而导致行为的失控,那么,只能说你像那些鸽子一样,自己欺骗了自己!

后来斯金纳又观察这些鸽子多久可以消除这种“迷信”行为,结果发现,当失去食物后,这种迷信行为依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多的甚至在重复了10000多次后才最终消失。

后来,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设计了一个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更为直观地证明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形成迷信行为。

✦   +

+

教育启示


认真思考下这个实验,我们应该能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与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有许多共通之处。

不过我们是在培养孩子的行为,而斯金纳则是在培养鸽子的行为。

因此斯金纳的实验对于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利用行为主义可以塑造孩子的行为。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强化物塑造孩子的行为。通过给予定时或定量的奖励,引导孩子培养出某种习惯。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多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但他也看到,在人类实际生活中,强化并不总是连续的,人类的行为往往是在间歇性强化中进行的。

如垂钓者并不是每次都能钩着鱼,学生不是每次参加考试都能得到高分或表扬,买奖券更不是每次都能中奖,但这些行为却可以连续发生。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强化的持久性。

每次孩子有了微小的突破都要及时予以鼓励;在未得到预期结果时,也要保持耐心,同时也要给予强化。

最终目的是让强化物和预期结果间形成强的联结,从而使孩子内化每次成长的满足感,形成内在的驱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