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时间的怪物——拖延症49
![]() 你听过说拖延症吗?你觉得自己或者亲人朋友中有人存在严重的拖延症吗?拖延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解决办法?其实,在心理学领域,也有许多研究人员在关注这些问题。
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1] 因此,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改变个体的个人认知、态度等;另一方面改善可能会造成拖延行为的情境。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消极拖延行为不仅导致人们生活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目标达成受阻,而且使当事人长期遭受焦虑,抑郁和内疚等负面情绪的困扰,自我效能感低下,生活幸福感下降,身心健康受到威胁。那么哪些人比较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呢? 针对硕士的拖延行为的研究表明,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硕士研究生群体,学业研究更加深入,学习任务难度增加,时间自由支配度增大。理论上,硕士研究生应该有更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但现实情况是他们中依然存在消极拖延行为且有些人的拖延行为随着学业进展的深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2]这证明,拖延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学历高低无关,拖延行为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群体中。
![]() 拖延行为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客观因素,包括任务特性和成长环境;其二是主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和个人能力。对此,相关学者提出了多方面的干预策略,包括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和情绪干预。[3] 从行为层面进行干预,可以先确定任务的“最低努力限度”,对任务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后,可以适度的减轻拖延的负性情绪;明确行动的目标,可以增强行为动机,从而减少拖延行为。 认知干预主要是指减少“不合理信念”,如建立“按时完成任务是必要的”这种信念,从认知层面加强行动动机,也可以有效防止拖延行为产生。 在关于焦虑感与拖延行为的相关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拖延行为与焦虑感密切相关,减轻焦虑可减少或者避免拖延行为的发生。[4]这便是一种情绪干预的解决方案,即减轻焦虑情绪。
更多解决拖延的具体办法还有待探索,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始终活在当下,要做的事现在就开始做吧!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2]郭燕燕.研究生拖延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心理分析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3]魏佳明.拖延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J].心理学进展,2018,8(2),291-300.[4]李尚儒,李洁,刘晓芹.大学生成就动机、焦虑感与拖延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2.![]()
文章分类:
基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