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拒绝?2
![]() 应对被控制的关键一步就是:发展出拒绝的勇气。 要发展出拒绝的勇气,你就要知道一个被忽略的事实:你的本质是绝对自由的。即使你的肉体受限于这个三维的世界,不能逆着时间走,不能突破物理规律的限制,但你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想任何你想想的事。做不做得到是物理的事,但想不想做却是你绝对的意志自由。 哪怕是法律、道德、公司制度、社会规则等约定俗成的存在,都没有必须。法律也从来不说你必须要遵守法律,法律只说:你有违法的权利,只是你要付出被惩罚的代价。如果你能承担代价,你依然有违法的自由。你交得起罚款,你就可以违停。你冒得了生命的险,你就可以闯红灯。 从来没有人能控制你,除非你自己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必须和应该,只有想和不想。你想做的事,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人是怎么出现“我不想,但我不得不”的呢? 想和想不一样,人想做一个事,可以有很多个角度去想。从A角度来说是想的,从B角度来说就是不想的。比如说吃火锅,你想吃吗?从减肥的角度来说你不想吃,但从美味的角度来说你又是想吃的。比如说工作,你喜欢做吗?从吃苦的角度来说,你不喜欢工作。但从赚钱的角度来说,你又是喜欢工作的。 对于外在一件事情,你有很多角度的想法会加在上面。但物理上只能执行一次,所以两个想法就打架了,这时候你的自我就很矛盾。表现为“既想又不想”。这时候有人告诉你要选A的时候,你就可以坦然地替体内的B来表达委屈了,B角度就会出来抗议:我也需要被看见啊。 某种层面上来说,别人的要求是一个好事,它把你的自我矛盾外化了,一个人扮演了你的A人格,而你只需要扮演B人格就好了。 因此,你难以拒绝,其实不是因为别人要求你。而是你内在也有同意对方的部分。 如果你要发展出拒绝的勇气,你就需要先跟自己和解。你需要找到你自己纠结的角度,并且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并且放弃其他的角度。这时候,你体内就只有一个角度了,你就不会再被别人所要求的其他角度所干涉到。 和自己和解,不再自我矛盾,才是拒绝的底气。 ![]() 第一种,为了正确而做。 大家觉得这样是对的,规则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去做了。如果这个事是错误的,不符合我内在规则的,我就不去做。比如“吃饭要姿势端正”、“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等,众所周知,这些是非常正确的事,所以我想去做。 如果我不去做,我会有内疚感、亏欠感。而我做了就会有坦然感,觉得一身正气,做人坦荡,特别踏实。容易感觉到内疚的人,其实就是正确感特别强的人。 正确不是绝对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里,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 第二种,为了利益而做。 这样做能对我有现实好处,避免现实坏处,所以我去做了。但如果这个事是对的,却没什么现实好处,会浪费我的时间,我也不想去做。即使是错的,但是有利益所在,我也想去冒险而做。 同样,每个人对于利益的判断都不一样。在乎利益的人呢,会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哪个符合自己的利益。 从利益出发而做,在利益受损时容易感觉到吃亏感,在利益获得时容易感受到赚便宜的得意感。 电影《半个喜剧》里,北漂者孙同为了保住北京户口和工作,选择做了撒谎欺骗的事。此刻他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做事了。但后来他受女友感染,又变成了为正确而做事,他放弃了户口和工作,拆穿了谎言,获得坦荡。 第三种,为了感受而做。 这样做我舒服,我喜欢,我愉悦,所以我去做。而如果那样做带来不舒服,我就不去做。 比如说追剧、懒床、熬夜,既没有利益,又不正确,但就是爽,所以就去做了。 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躺平的人生,不去奋斗了。这也许是不正确的,但他们想选择愉悦了。 无论你选哪种,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想。每件事你都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选择。正确、利益、感受,有时候是可以同时兼得的,有时候则是冲突的,是鱼、熊掌和面包不可兼得的。这时候你就要选那一刻你更在乎的事。 当你选了自己更在乎的部分,就是喜悦的,幸福的,快乐的。 别人给你的指责、控制、要求,他只是从其中的一个角度出发了,或者他在告诉你怎么样是正确的,或者在告诉你怎么做利益最大化,或者告诉你怎样感受更好,但那只是他个人的角度,你依然是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角度的。 别人对你的控制,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你有同意这个角度的部分,你才能体验到被控制。要发展出拒绝的能力,就是找出你体内蕴藏的多个角度,并选出你最在意的那个。 而被指责后的你,则需要知道: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角度,你可以有自己的角度。当你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重新选择的,你就有了拒绝的能力。 ![]()
文章分类:
基地动态
|